◎本報記者
【二十大視點】
當聽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時,寧夏小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小牛忍不住伸手點贊。作為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小巨人”的代表,他深知在字字千鈞的報告中被提及意味著什么。
中小微企業正逐步成長為我國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和關鍵引擎。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典型特點是“輕資產、重創新”。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中小微企業小而美,雖然可能在某個領域的研究特色明顯,但總體來說研發力量薄弱,也缺乏可持續投入?!?/p>
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幫扶力度。今年1月,科技部官網發布《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全國各地精準施策,通過采取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加強服務保障等舉措,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
二十大報告指出:“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睂σ酝跣∨榇淼那f萬的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句既有宏觀方向性,又有具體指導性的權威表述。這些表述既溫暖又有力量,正如王小牛所言:“國家對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視和全力扶持,尤其對中小微企業的關注,說出了我的期盼和心聲?!?/p>
“小微”變強變壯需多方發力
當越來越多的摩天大樓“穿”上了玻璃外衣,很多人在問,這些“玻璃建筑”如何做到冬暖夏涼?重慶禾維科技有限公司首創性地研發出“被動式智能建筑外遮陽系統”,他們生產出了“聰明的”熱致調光玻璃,可在-20℃到70℃之間設置“記憶溫度”。
憑著這樣的技術,該企業晉升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今年又入圍重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靶∥ⅰ弊儚娮儔?,需要時代風口下的自身努力,也需要政策塑造的環境。比如針對中小微企業成長的難點,重慶從人才、平臺、資本、項目等各個創新要素板塊推出系列支持措施。今年5月,該市又推出18條新政,加碼推動中小微企業成長。
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兼具“科技型”和“中小微”兩方面特點,缺乏資金與抗風險能力是其成長的“攔路虎”。如何破解?科技日報記者從各地采訪時了解到,他們在“一減一加”中尋求答案。
減稅、降費、緩稅、免稅、退稅……在全國各地,各種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旨在給企業現金流“充值”,為企業發展注入“活水”。
在江蘇,相關政府部門擴大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覆蓋面,做好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相關工作。今年1—9月,該省累計有3.98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100%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加計扣除金額達710億元。
在廣東,政府部門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大對企業的創新政策落實力度。2021年該省有8.6萬家企業享受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加計扣除額5620億元;普惠性科技金融覆蓋面不斷擴大,科技企業與資本市場有效對接獲得支持,為企業創新插上了“金融翅膀”。
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特殊照顧”,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加碼扶持,成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
除此之外,劉慶建議培育一批能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將高校院所的學術成果、人才與產業需求對接,并借助政策性資金、社會資本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從而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在科學和產業之間建立橋梁,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培育創新生態,為中小微企業發展助力。
推動“四鏈”融合還需苦練內功
從一家小造紙廠成長到全國500強企業,山東華泰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泰紙業)早早完成了從“中小微”到“巨無霸”的跨越。
在二十大代表、華泰紙業研發部副部長劉燕韶看來,跨越的支撐力來自科技創新。在會場上,她特意將報告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句話標注出來,她認為“這為企業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供了思想指引”。
“無論是營造良好環境,還是推動‘四鏈’融合,可謂用意深刻?!睆V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梁耀銘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讀出了深意。近年來,該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已開展超3200項檢測項目。
從小微企業成長為行業翹楚,離不開政府打造的優良環境,也離不開自身創新力的提升,尤其是“四鏈”一體對企業發展的推動力。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小微企業提升創新力與提升抗風險能力是同步的。
在寧夏科技部門扶持下,王小牛團隊先后研制出串焊機、排版機、疊焊機等三大系列60余種產品,取得253項自主知識產權,成為西北唯一的光伏組件設備制造商。近五年,該公司營收從1.5億元飆升至14.1億元,晉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企業。
“西北唯一”意味著賽道的排他性和高利潤,也意味著他們成為產業鏈上的攻關高手,由此打造的“名片效應”也吸引了資金和人才的涌入,“四鏈”融合初見雛形。
科技部在《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提出:到“十四五”末,形成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制度體系,營造全社會支持中小企業研發的環境氛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新增20萬家。增強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能力,實現“四科”標準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5萬家。
從“打造氛圍”到“增強能力”,該《通知》與二十大報告對中小微企業的表述保持著高度一致。在最適合中小微企業成長的土壤上,“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多方面發力,將四大鏈條深度融合起來,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必將脫穎而出。
(記者王延斌 金鳳 雍黎 王迎霞 葉青)